碰巧失眠,所以又来看了一下克尔凯郭尔。
今天主要提到的是末明子的一小段关于人生三阶段的 审美阶段的的解释(他的解释其实在其他地方已经听过)。那审美的是指 那 在自身之中的,不连续的 无方向且无忧虑的享乐主义视角。以及我碰巧点进他的直播间,应该是在聊他的 主义主义 之类的,然后马上被封。
其实就我的感觉而言,末明子的组织也是处在 那审美的 阶段中。
我可能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来解释什么是那审美的(这也是这篇小计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借用一个词– 独立。通过把玩(扭曲)这个词的解释来窥探那个在自身之中的自己。
那么在自身之中的自我是独立的吗?答案显然不是。在自身之中的自我是被架起来的自我。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指的是我被(那个我)所架起来的我,我无法指挥那个我做什么,而只是在(那个我)之中体验着(那个我)给我带来的感官刺激。
这里我们需要仔细剖析(那个我)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那审美的我是不独立的我。同时也解释什么是那审美的。(那个我)是并不以我而成为的我,(那个我)是环境对我的映射,即环境构造出(那个我),(注:环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无意义切连续的),环境的连续性使得我在审美上处于一种浅层次的连续中,即我会认为我是一个感官动物,这也是处在审美状态中的人的体验。而我们的不连续性体现在,当我们试图在那个无意义状态的自我中寻找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连续性,因为在自我之中的人是被环境裹挟的人,自我寻求意义,而那个我只能给予感官刺激。这时候,意义成为一种巧合,当感官刺激符合意义时,意义显现出来,当感官刺激异于意义时,意义消失。当然,这里的寻求意义,实际上就是在窥视那个在自我之中而不是自我的动作。而这种在自我之中的我则恰恰是不独立的。(抱歉,突然发现上面说的是在自我之中的切不愿是自我的状态)。
全然在自我之中的状态是一种在自我之中且没有意识到在自我之中的状态。这是这样一种状态–寻求环境认可的状态。因为自我在环境构建的那个自我之中,自我并不认为有自我,而成为环境的附属,服从与环境:典型代表为纯粹的享乐主义,即放弃自我而全然拥抱环境的感官刺激,努力让自己变成享受的姿态。
那么独立的意义就是,那在自我之中且是自我的状态。
补充,可能那审美的阶段还缺乏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我不是很像讨论欲望相关的东西,因为欲望在那审美的阶段中是无方向,且无意义的),在审美阶段中的人的其中之一的表现是他不理解自己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时他无聊,欲望的不到满足时他痛苦,他的幸福只在那一瞬间